三 居里夫人生平大事年表
1867年
11月7日,诞生于波兰首都华沙。当时波兰在俄国沙皇统治之下失去独立。
父亲乌拉狄斯拉夫·斯可罗多夫斯基是中学物理和数学教师,母亲布罗尼斯洛娃·柏古斯卡是一所女子寄宿学校校长。
1868年(1岁)
父亲被提升为一所男子中学副督学,母亲因体弱多病,又要照顾五个孩子,辞去女校校长职务。
1873年(6岁)
父亲被俄国当局撤去副督学职务,减薪并收回住房。为补贴家用,父亲开始在家招收寄宿生,供给他们食宿和个别辅导。
玛丽进入私立寄宿学校,校长是西科尔斯卡女士。
1876年(9岁)
1月,年仅14岁的大姐因患斑疹伤寒,医治无效而去世。
1878年(11岁)
5月9日,母亲因长期患肺病不治而去世。
1881年(14岁)
进入由俄国人管理的公立中学。
1883年(16岁)
6月12日,以优异成绩从中学毕业,并荣获金质奖章。
毕业后去波兰南部乡间亲戚处度假一年。
1884年(17岁)
9月,返回华沙,开始在城内担任家庭教师。
参加由波兰爱国知识青年定期秘密组织的“流动大学”,一面学习一面从事爱国活动。
1886年(19岁)
为资助二姐求学和自己将来求学积攒费用,只身前往农村当家庭教师,直到1889年6月为止。
在此期间,与主人家的长子相恋,因其父母反对而分手。
1890年(23岁)
9月,返回华沙,到表兄约瑟夫·勃古斯基领导的“工农业博物馆”里做物理学和化学实验。生平第一次进入实验室。
1891年(24岁)
9月,赴巴黎留学。
11月,进入索邦大学(即巴黎大学)理学院物理系。注册时改名为玛丽·斯科罗多夫斯卡。
1893年(26岁)
7月,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通过物理学学士学位考试。
在女友迪金斯卡小姐的帮助下,从华沙方面申请到“亚历山大奖学金”600卢布,解决了经济上的困难,得以在巴黎大学继续攻读数学学士学位。
1894年(27岁)
接受法国国家工业促进委员会关于钢铁磁性的研究课题。
4月,与法国青年物理学者皮埃尔·居里相识。
7月,以第二名的成绩通过数学学士学位考试;回波兰度假。
10月,重返巴黎,继续完成课题研究任务。
1895年(28岁)
7月26日,与皮埃尔·居里结婚。
1896年(29岁)
2月,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教授发现铀能放射出一种射线,人们把这种未知的射线称为贝克勒尔射线。这个新发现在两年后引起了玛丽和皮埃尔的关注。
8月,通过大学毕业生在中等教育界任职的资格考试,荣获物理学第一名。
到理化学校实验室工作,与室主任皮埃尔共事。
1897年(30岁)
发表第一篇学术论文《淬火钢的磁特性》。
9月12日,大女儿伊伦娜出生。
1898年(31岁)
年初,选择铀射线作为博士论文课题。很快发现钍也能放射出贝克勒尔射线,玛丽引入“放射性”这个术语,指一类元素具有放射贝克勒尔射线的性质。与此同时,德国化学家施密特也独立地发现了钍的放射性。
居里夫妇开始密切合作,共同研究放射学。
7月,居里夫妇向科学院提交了论文《论沥青铀矿中的一种新的放射性物质》,宣布发现一个新的放射性元素,其放射性比铀强400倍。为纪念居里夫人的祖国波兰,发现者建议以波兰的名字构造新元素的名称钋(Polonium)。
12月,居里夫妇和同事贝蒙特向科学院提交论文《论沥青铀矿中含有一种新的放射性很强的物质》,宣布又发现一种新元素,其放射性比铀强百万倍,命名为镭(Radium)。
居里夫人用波兰文在华沙Swiatlo 杂志上发表《论新元素钋》。
1899年(32岁)
奥地利政府决定把所属捷克圣约阿希姆斯塔尔矿的一吨沥青铀矿残渣赠给居里夫妇,供提炼纯镭之用。夫妇两人在理化学校一间简陋的棚屋里开始提炼纯镭的艰苦探索。
把镭盐分给卢瑟福、贝克勒尔、维拉德、保尔生等科学界、医学界友人使用。
10月,皮埃尔的学生、化学家德尔比纳用氢氧化铵与稀土元素共同沉淀分离出沥青铀矿中所含的第三种新放射性元素锕(Actinium)。他后来也参加提炼纯镭工作。
1900年(33岁)
3月,皮埃尔在综合高等工业学校获得兼任教师职务。
玛丽受聘到凡尔赛附近赛福尔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执教,讲授物理学。
居里夫人发表论文《论含镭的钡化物中钡的原子量》。
居里夫妇在巴黎国际物理学会上宣读综述性论文《论新放射性物质及其所发射的射线》。
10月,经法国著名数学家彭加勒推荐,皮埃尔到巴黎大学为医科学生开设的物理、化学、博物学讲座(P.C.N.)任教。
1902年(35岁)
经过三年又九个月的努力,居里夫妇终于从成吨的矿渣中提炼出一分克的氯化镭RaCl,第一次测得镭的原子量为225(现在更精确的数为226)。
居里夫人的父亲斯可罗多夫斯基先生逝世,享年70岁。
1903年(36岁)
6月,玛丽向巴黎大学提交博士论文《放射性物质的研究》,获理学博士学位。
12月,与皮埃尔·居里和贝克勒尔共享本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玛丽成为第一个荣获诺贝尔奖的女性。
1904年(37岁)
10月,皮埃尔由巴黎大学校长李亚尔推荐,出任该校理学院新设物理学讲座教授。
11月,玛丽任巴黎大学理学院物理实验室主任。
12月,次女艾芙·居里出生。
1905年(38岁)
6月,居里夫妇前往瑞典斯德哥尔摩瑞典科学院,作诺贝尔演讲。
7月,皮埃尔当选法兰西科学院院士。
1906年(39岁)
4月,皮埃尔罹车祸去世,享年47岁。
5月,受聘于巴黎大学理学院,接替皮埃尔的工作,继续讲授物理学课程。
11月5日正式上课,讲课内容是电与物质的现代理论。
1907年(40岁)
提炼出纯净氯化镭,测出镭原子量为226,发表论文《论镭的原子量》。
1908年(41岁)
晋升为教授。
1909年(42岁)
论文《论镭的原子量》发表于德国的《放射性和电子学年刊》第6卷。
伊伦娜·居里入正规学校就读。
1910年(43岁)
2月,皮埃尔的父亲去世。
和德比尔纳合写的论文《论钋》发表于《镭》杂志第7卷;提炼出纯金属镭元素;《论放射性》两卷本专著出版。
9月,参加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举行的放射学会议,卢瑟福、玻特伍德、德布尔纳、盖特尔、哈恩、伊夫、梅伊尔、索迪等均出席会议;发表《放射性系数表》;受托制备21毫克金属镭,封存于小试管中,存放于巴黎国际度量衡标准局。
1911年(44岁)
1月,竞选法兰西科学院院士,以一票之差落选。
10月29日,应邀参加在布鲁塞尔举行的第一届索尔维会议,普朗克、爱因斯坦、洛伦兹、卢瑟福、J.J.汤姆逊等世界最著名的科学家出席。
11月,居里夫人遭到无聊文人的毁谤性攻击。
12月,瑞典科学院诺贝尔奖金委员会宣布本年度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玛丽·居里,以奖励她“发现镭、钋元素的化学性质,从而推进了化学研究”;她成为第一个荣获两次诺贝尔奖的人。由布罗妮娅和伊伦娜陪伴前往斯德哥尔摩领奖。11日作诺贝尔演讲《镭和化学中的新概念》。
12月29日,住进医院。
1912年(45岁)
5月,接见波兰教授代表团,接到波兰著名作家显克维支的信,信中他请居里夫人回波兰主持科研工作,居里夫人同意指导在华沙建立的放射性实验室。
12月,发表论文《放射性的测量和镭的标准》。
1913年(46岁)
华沙实验室落成,亲自去华沙为落成揭幕。
夏季,作肾脏手术。
10月,出席在布鲁塞尔举行的第二届索尔维会议。
1914年(47岁)
7月,巴黎镭研究所居里楼落成,居里夫人担任研究所理事会理事和实验室主任。
7月28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1914—1918年
奔波于法国各战地,指导18个战地医疗服务队,用X射线照相配合战地救护。
1918年(51岁)
11月,大战结束,协约国获胜,波兰亦恢复独立。
1919年(52岁)
巴黎镭研究所重新开始运作;指导实验工作。
1920年(53岁)
居里基金会成立,由本年度开始拨款支持镭研究所。
5月,美国新闻工作者麦隆内夫人采访居里夫人,采访后即回美国号召美国妇女捐款为居里夫人购买急需的1克镭。
1921年(54岁)
《放射学和战争》一书在巴黎出版。
3月8日,接见我国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
5月,母女三人出访美国,接受美国妇女捐赠的1克镭;20日,由哈丁总统在白宫主持赠送仪式。
《同位素学和同位素元素》一书在巴黎出版。
10月,出席在布鲁塞尔举行的第三届索尔维会议。
1922年(55岁)
2月,不经申请而被选为巴黎医学科学院院士。
5月,出任联合国国际文化合作委员会委员。
1923年(56岁)
7月,患白内障,作眼科手术,未痊愈,后于1924年、1930年又接受三次手术。
撰写《皮埃尔·居里传》(1924年出版)
应麦隆内夫人之请写《自传》。
1924年(57岁)
巴黎大学举行纪念会庆祝发现镭25周年。
法国政府和议会决定,赠予居里夫人年金4万法郎。
12月,接收郎之万介绍来的学生F.约里奥为研究助手。
1925年(58岁)
回华沙为镭研究所奠基,任名誉所长。
10月,出席第四届索尔维会议。
1926年(59岁)
10月,伊伦娜与F.约里奥结婚。
居里夫人用波兰文写的论文《钋的化学性质》发表于波兰一化学杂志上。
1927年(60岁)
10月出席第五届索尔维会议,对美国物理学家康普顿(A.Compton)的报告提出补充意见。
1929年(62岁)
第二次去美国,代表华沙镭研究所接受美国人民赠送波兰的1克镭,这次由胡佛总统主持赠送仪式。
秋,接收我国清华大学物理系第一届毕业生施士元为研究生,到她的实验室研究钋的放射性化学性质。
与伊伦娜合作的论文《镭D的衰变》发表。
1930年(63岁)
居里夫人的论文《论锕》发表于《物理化学杂志》27卷上。
10月,出席第六届索尔维会议。
1931年(64岁)
到华沙主持镭研究所开幕典礼。
1932年(65岁)
在巴黎国际电学会议上作题为《放射性物体的三种射线与核结构的关系》的演讲。
12月,与佩兰、德比尔纳主持施士元的论文答辩。
1933年(66岁)
在西班牙马德里举行的国际文化合作委员会会议上,被选为主席。居里夫人在会上呼吁各国保卫科学和文化。
10月,和约里奥-居里夫妇一起出席第七届索尔维会议,这是居里夫人最后一次出席该会。从1911年第一届会议以来,她每届都被邀请出席。这次会议,约里奥-居里夫妇报告了“他们很有成果”(N.玻尔语)的研究论文。
1934年(67岁)
在居里夫人指导下,约里奥-居里夫妇发现人工放射性,她预计这项发现可能会获得诺贝尔奖。
两卷本《放射性》写完,后于1935年出版。
6月,因病住进疗养院。
7月4日,因白血病逝世。
7月6日,安葬于巴黎郊外西奥镇居里墓地。
7月7日,蔡元培致电吊唁。
德尔比纳继任居里实验室主任(1946年,居里夫人的女儿伊伦娜接任此职)。
1935年
12月,约里奥-居里夫妇因“研究和合成人工放射元素”荣获诺贝尔化学奖。
1965年
12月,艾芙·居里的丈夫亨利·拉布伊斯(Henri Labouisse)以联合国儿童基金会(The United Nations Children's Fund)总干事的身份,于1965年在斯德哥尔摩接受瑞典国王授予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诺贝尔和平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