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后记

译后记 - 图2

引导社会公众、特别是青年学生阅读科学元典,主要不是让世人了解那些已众所周知的科学知识,而是为了唤起人们的科学意识,感受科学进程的艰辛,体悟科学发现的真谛,认识“科学改变了人类的生存方式,科学改变了人类的生活理念”的现实。

译后记 - 图3 惠更斯及其一生多方面的科学成就

受北京大学教授任定成先生之托,刘岚华和我于数年前合作译出惠更斯1690年的大作《Treatise on Light》(根据Silvanus P.Thompson 的1912年英译本),曾以《论光》为书名,在武汉出版社出版。这次改版,被北京大学出版社选入《科学元典丛书》,并遵嘱将书名改译为《光论》。按照《科学元典丛书》的要求,需为译著写一篇“导读”,内容应包含惠更斯的生平和时代背景,包含他做物理的工作过程和学术地位,包含其涉及的学科领域和发展现状,包含其相关的哲学争论和学界影响。译者本不是科学史的研究者,亦不是科学普及的专业作者,难为之时,只得将通过各种途径采集来的资料,镶嵌编纂一起,以飨读者。历史故事的资料来源,泛泛浑浑,熙熙攘攘,援引兮辗转,重叠兮彼此,区分原始出处甄别不易、时间不容。因而在“导读”的编写中,无法逐一列举参考文献,甚是抱歉,谨此向各位原作者一并致谢。好在“导读”不是专题学术论文,无功利之嫌,集大家之所成,掠众人之所美,为的只是让读者愉悦。

有一处须专门提及,那就是埃米里奥·赛格雷(Emillo Segre)撰写的《从落体到无线电波——经典物理学家和他们的发现》一书。该书由陈以鸿、周奇、陆福全和潘正口等翻译,于1990年10月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发行。赛格雷是当代著名的物理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他生于意大利罗马,后移民美国,加入美国国籍。曾参与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工作,因为发现反质子获得1959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赛格雷根据翔实的资料,介绍了自16世纪末到19世纪末300年来的经典物理学家,其中,包括伽利略、惠更斯、牛顿、托马斯·杨、菲涅耳、夫琅和费、本生、基尔霍夫、伽伐尼、伏打、奥斯特、安培、法拉第、麦克斯韦、洛伦兹、卡诺、威廉·汤姆孙、迈耶、焦耳、亥姆霍兹、克劳修斯、玻耳兹曼、范德瓦耳斯、吉布斯等人的科学生涯和重大贡献。在给我们所翻译的《光论》撰写的“导读”中,关于惠更斯等人的一些内容,就是取自他给出的资料。赛格雷之前还撰写过另一本书,《从X射线到夸克——近代物理学家和他们的发现》(夏孝勇译,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出版)。这本书叙述了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在自然科学特别是物理学领域内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发现和科学活动,赛格雷本人就是其中一些重大活动的亲身参与者,并熟知当时的许多科学家。两本书合在一起,给我们提供了一部相当完整的物理学的近现代发展史。

“导读”分为六个部分:1.惠更斯之前的时代:文艺复兴;2.处于大师们之间的惠更斯;3.惠更斯的重要科学贡献;4.人类关于光的早期认识;5.17世纪以来关于光的本性的大争论;6.光学的应用和光物理的前沿。

为了更好地展现惠更斯所处的时代背景及他所进行的科学探索,我们除了选用1947年由贝尔(A.E.Bell)撰写的《惠更斯与17世纪科学的发展》(Christiaan Huygen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的重要科学史论著外,还选用了2004年4月13至17日在惠更斯的家乡诺德魏克召开的“泰坦——从发现到相遇”的特别国际会议上,安德里埃瑟(C.D.Andriesse)作的讲演《发现惠更斯》(Discovering Huygens),分别作为本书的附录Ⅰ和Ⅱ。由于是附录,我们在中译本作了稍许删节。附录的翻译过程中,有常云峰、辜娇、郭龙、黄瑞典、惠子、江健、蒋青权、王茹、王亚平、韦利华等参与工作,谨致感谢。

感谢北京大学出版社将《光论》的译本收入科学素养文库的《科学元典丛书》,感谢任定成、周雁翎和陈斌惠诸位先生的工作。

蔡 勖

2007年初夏于桂子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