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讲
在条件刺激物的影响之下,大脑皮质细胞会移行于制止的状态。
第一,假定刚成立的条件刺激物孤立的刺激时间是30秒,潜在期是5秒,那么,在该刺激物反复被应用的场合,潜在期会逐渐加大,最后会在条件刺激物孤立的刺激时间30秒以内,唾液分泌不发生。为了矫正这个状态的目的,可将无条件刺激物的结合时间,推迟5~10秒,唾液又会开始分泌,可是如果以后再恢复原有的结合时间(30秒),唾液分泌依然不发生,并且其次即使把无条件刺激物的结合时间,再推迟5~10秒,也不会发生效力,因此不得不更加推迟。但是最后,这个推迟无条件刺激物结合时间的方法,会终于无效。这就是条件刺激物虽然不断地受着无条件刺激物的强化手续,大脑皮质细胞也还会移行于制止状态的情形。
条件刺激物移行于上述状态所需要的时间,是几天乃至几年。其有关的条件如下。
(一)动物的个性。
(二)条件刺激物的种类。按照这现象发生的速度,可作如下的排列。
i)较快地发生的条件刺激物:皮肤温度性刺激物。
ii)较慢地发生的条件刺激物:皮肤机械性刺激物及大多数光性刺激物。
iii)最慢地发生的条件刺激物:声音性刺激物。
案例:仕序洛实验。
第二,上述现象与延缓性反射是不同的。在上述现象的场合,潜在刺激的时期会逐渐加长,但在延缓性反射已经确立的场合,潜在刺激时期在一定的相当长久的时期以内,不会变动。
彼特洛娃实验(表110及表111)。孤立条件刺激时间10秒的条件刺激物(拍节机)具有几乎恒常的反射量;但在孤立的条件刺激时间突然地(相隔1天)加长到30秒的场合,上述的制止现象就发生了。
应该想起,在形成延缓性反射的场合,有一个必要的条件,就是从较短的孤立性条件刺激时间慢慢地移行于较长的孤立性条件刺激,延缓性反射才会成立,这是在第六讲内早经有过说明的。
第三,从实验的目的而言,条件反射量一定值的维持是必要的。为了与条件刺激物移行于制止过程的倾向相斗争的目的,可采取如下的办法。
(一)在上述现象开始发生的时候,把孤立的条件刺激时间非常缩短。
(二)在个别的一个实验里,条件刺激物的应用回数,尽可能地减少,或者只是一次。
(三)暂时把实验中辍,或者仅仅中辍几天。
(四)或者把新的强有力的动因增加到原有各条件刺激物之中,或者一般地把条件刺激物的数目增多,或者利用正性诱导等等的方法。
(五)把旧的原有的各条件刺激物抛弃而不用,应用新的动因而作成新的条件刺激物,这是最有效的办法。
案例:柏德可琶叶夫实验(表112~115)。
第四,条件刺激物在应用强化手续与不应用强化手续的场合都会或早或慢地向制止过程进行,不过一般地在前者的场合,制止过程的发生较慢,而在后者的场合较快。这就是两个场合间的区别,但以外却无区别。
如果对于已经形成的条件刺激物,重复地应用无条件刺激物的遮蔽,该无条件刺激物的刺激会使皮质细胞的活动状态停止,即是使皮质细胞不能接受条件刺激。在沙洛维易契克实验(表116)里,嘘音被遮蔽多次(54次)以后,其阳性效力就非常减弱了。
第五,有没有一种孤立的条件刺激的最短时间可以不致引起皮质细胞制止状态的逐渐增强呢?
对于已形成的延缓性反射,有时把条件刺激物与无条件刺激物的结合时间,改为一两秒,即是使该条件反射变为同时性的,这样,兴奋过程就会占优势。
克列勃斯的实验。以前成立的、长久不应用的延缓性反射(拍节机响声132次)具有条件制止物(电灯开亮)。现在利用上述处置,把该条件反射改为同时性条件反射(孤立性条件刺激1秒钟以后,即刻应用无条件刺激物的食物),于是制止性复合物并不能恢复制止性作用,就是说,条件制止物的制止作用由于上述的处置而受了障碍,也就是说,兴奋过程占着优势。但在再形成延缓性反射的场合(间隔时程30秒),条件制止物就很快地、完全地恢复了制止作用,制止过程又占着优势。同样的情形,在分化相的方面也被证实了(表117)。
第六,与大脑皮质细胞的机能性损坏并行地,皮质细胞的恢复过程也推行着,因此已发展的制止过程在若干场合会消失。
斯皮朗斯基的实验也证明了这个恢复过程。
第七,在大脑皮质细胞屡受刺激的场合,就会引起大脑皮质细胞的机能性消耗,迟早会移行于完全的制止状态。可是在制止状态开始的时候,会有些动摇,这就是兴奋过程与制止过程互相斗争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