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 是否存在人类的本能?(Ⅱ)
对幼儿的研究告诉我们什么
实际的观察使我们不可能再客纳本能的概念。我们已经看到,每种行为均有一种发生(genetic history)。难道这不是用来找出疑问中的无什么行为并观察和记录其生活史的唯一正确的科学程序吗?
华生在康涅狄格的房产
华生在康涅狄格的农场
握着酒杯的华生
华生和他的快艇“Utopia”
华生常常在自己的农场里约见朋友,一边喝酒一边聊天。
引言:我在上一篇演讲中指出,有关人类“非习得的资质”(unlearned e-quipment)的问题只有通过研究人类的生活史方可解决。这意味着我们需要从人类新生儿开始研究。但是,我有责任告诉你们,比起我们对人类幼儿的了解来,我们对其他物种幼仔的了解要多得多。在过去的25年里,研究动物行为的学者们已经收集了差不多每种动物幼仔的大量事实,只有人类幼儿的事实不在其中。我们曾与幼猴生活在一起,我们也观察了幼鼠、幼兔、幼豚鼠(guinea pigs)和各种幼鸟的生长。我们在实验室中,从它们的出生到成熟,几乎每天看着它们成长。为了核查我们的实验研究结果,我们也曾观察其中的许多动物在我们自己的栖息地——一种自然环境中的成长历程。
这些研究使我们对于许多种动物非习得的资质和习得的资质(learn-ed equipment)有了相当程度的了解。这些研究也已经告诉我们,没有人能够单凭观察成人的表现便可决定一系列复杂的行为中哪个部分属于非习得的范畴,哪个部分属于习得的范畴,幸好,这些研究已经为我们提供了我们可以用来研究人类幼儿的方法。关于动物的研究终于使我们知道,若想从一种动物中收集到的资料来概括另外一种动物,认为它们也适用于另外一种动物,这是靠不住的。例如,豚鼠生下来就有一身厚毛,并且具有一组十分完整的运动反应(motor responses)。出生后3天,幼豚鼠实际上不再依赖母豚鼠了。可是,另一方面,白鼠(white rat)生下来时处于十分不成熟的状态,它有一个相当长时间的幼儿期;只有到了第30天结束时,幼白鼠才开始不依赖母白鼠。两种关系如此接近的动物[都属啮齿动物(rodents)],在出生的资质上却有如此明显的差异,证明了根据低于人类的动物研究而想推论人类的非习得资质是什么,将是多么的不可靠。
人类幼儿研究的阻力
直到最近,我们对于人类在婴儿期和儿童期的最初几年中发生什么 情况仍然没有可靠的资料。确实,在研究人类幼儿行为的过程中曾经存在巨大的阻力。社会习惯于看着儿童们成百上千地挨饿,习惯于看着他们在下等娱乐场所和贫民窟里成长起来,对此情况熟视无睹而毫不愤怒。但是,要是让果断的行为主义者尝试进行婴儿的实验研究,甚至开始系统的观察,那么种种批判便会接踵而至。当一位行为主义者在医院的产科病房开展实验和观察时,人们对他的目的会自然地产生相当程度的误解。婴儿并未生病,而这位行为主义者也不在推行一种临床的研究方法——因此,进行这类研究有何好处呢?还有,当这些被观察的孩子的父母知道这件事以后,他们会变得激动起来。他们对你正在做的事一无所知,而且你要使他们了解你正在做的事也是困难重重。当我们在约翰・霍普金斯医院(Johns Hopkins Hospital)进行研究工作时,这些困难首先让我们碰上了。不过,由于约翰・霍普金斯医院院长威特里奇・威廉斯(J. Whitridge Williams)博士的宽宏大量,以及哈里特・兰恩医院(Harriet Lane Hospital)内科主任医师约翰・霍兰(John Howland)的宽宏大量,最后终于提供了令人满意的研究条件。研究以这样一种方式来安排,即对婴儿的心理考察成为在该医院出生的一切婴儿护理的日常常规工作。我提及这一情况的原因是,如果你们中间也有人试图进行这类研究的话,你们同样会面临类似的一些困难,直到你们的工作被普遍接受为止。
研究婴儿的行为
一个人在生理学和动物心理学方面尚未接受相当多的训练之前,是不该试图对婴儿开展研究工作的。他应当在研究工作即将进行的那所医院的育儿室里接受实际的训练。通过这种方式,才能了解与婴儿有关的什么东西是安全的,什么东西是不安全的。在对所作的观察进行记录之前,他必须观察一些分娩过程。通过这种观察,他会迅速地明白,婴儿能够忍受相当多的必不可少的磨难,而不会在拉扯下丧生!
我们了解哪些宫内行为
我们对人类幼体的宫内生活(intra-uterine life)的了解确实是十分缺乏的。宫内生活始于卵子的受精。最近,M. 闵科夫斯基(M. Minkowski)在苏黎世大学(University of Zurich)的观察表明,2~2.5个月的胎儿在头部、躯干和四肢部分表现出相当多的运动。这些运动是缓慢的、不对称的、无节律的和不协调的。这些运动的幅度不大。对皮肤刺激的反应是存在的,对四肢位置变化的反应也是同样存在的。胎儿的心跳很早就开始出现,往往早到才3个星期的胎儿就有心跳现象。也有一些证据表明,在第5个月末,胃腺开始发挥作用。
胎儿在宫内的位置不是无关紧要的,因为它在婴儿出生以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仍然对婴儿的运动和姿态发生影响。J. W. 威廉斯在描述胎儿宫内位置的问题时说道:“暂且不论胎儿与母亲可能具有的关系,在妊娠期后来的几个月,胎儿采取了一种独特的姿势,人们把这种姿势描述成胎儿的态度(attitude)或习惯(habitus);作为一个一般的规律,可以说胎儿形成了一种卵圆形团块(ovoid mass),其形状大致上与子宫腔的形状相一致。因此,胎儿以这样一种方式合拢或弯曲,结果使背部呈明显的凸圆形,头部也屈曲得很厉害,以至于下巴差不多可以接触胸部了,大腿也屈向腹部,双腿在膝关节处弯曲,而双足的足弓部也置于双腿的前部表面。双臂通常交叉置于胸前或平行放在体侧,而脐带则位于双臂和下肢之间的空间。这种姿势在整个妊娠期一直保持着,尽管通过四肢的运动这种姿势常会有改变,而且在例外的情况下头部会伸展,这时便采取了一种完全不同的姿势。这种颇具特征的姿势部分地由于胎儿生长的方式,而部分地来自胎儿与子宫腔轮廓之间的适应过程。”[《产科学》(Obstetrics )p.180]。胎儿在宫内位置的轻微差异是否会影响甚至决定个体后来惯用右手或左手,这一点尚不清楚。人们注意到这一事实,在所观察到的大约80%的个案中,肝脏位于右边。这个大型器官是否会使胎儿轻微摆动(swing),以便使胎儿在右侧比起左侧来更不受约束,这一点也不清楚。如果确是如此的话,那么肝脏位于身体右侧的婴儿,出生后应该惯用右 手。可是,我对数百名婴儿的记录表明情况并非如此。
一般说来,通过对早产儿的研究,我们可以获得胎儿结构(foetal structures)所起作用的最佳信息。6个月的早产儿会发生痉挛式的呼吸,并作出一些发育不全的运动。可是,这类婴儿难以存活。从第7个月开始,一直到妊娠期满,期间出生的婴儿可能存活。出生时,他们表现出常见的出生资质(birth equipment)。这就证实了从第7个月开始存在于胎儿身上的许多结构:一旦接受合适的刺激便准备发挥作用,例如,一旦空气冲入肺内便开始呼吸;一旦脐带被割断,完整而独立的血液循环和净化活动也开始了;独立的新陈代谢作用也表明内脏系统准备发挥作用,等等。
幼儿的出生资质
对数百名婴儿从出生起到第一个30天为止的日常观察,以及对少量婴儿第一年生活的观察,都为我们提供了以下一组关于非习得反应(un-learned responses)的粗略事实 [1] :
打喷嚏: 这种现象从出生开始便以充分成熟的方式出现。有时,甚至在所谓出生时的啼哭之前就出现了。这是一生中所保持的积极活动的许多反应之一;确实,习惯因素(habit factors)对它的影响显然很小。迄今为止,尚未进行过任何试验,来了解在经过充分的条件反射(conditioning)实验之后,是否还会一看到胡椒盒子就引起喷嚏。正常的机体内刺激(intra-organic stimulus)引起打喷嚏的情况还未得到很充分的解释。有时,喷嚏发生在婴儿从较凉的房间被送进过热的房间之时。有些婴儿,当被抱到室外阳光下时,也很明显地会发生打喷嚏的情况。
打嗝: 这种现象通常并不发生于出生之时,可以在出生后7天起毫不费力地注意到婴儿的这种情况。我们对50多个个案进行了仔细观察。最早被注意到的打嗝现象发生在出生后6小时。迄今为止所能了解到的是,这种反应在通常的生活环境里极少能形成条件反射。引起打嗝的最普遍的刺激显然是胃部充满食物而对横膈膜产生了压力。
啼哭: 所谓的出生啼哭(birth cry)发生在呼吸作用(respiration)建立之时。除非受到空气的刺激,否则双肺不会充气而膨胀起来。随着空气冲击两肺和上消化道的黏膜,呼吸机制便逐步建立起来。为了建立呼吸作用,有时必须把婴儿浸入冰水中。在浸入冰水的同时,出现了啼哭。这种啼哭也发生在对婴儿的背部和臂部不断予以摩擦和拍打之时——这是一种为建立呼吸作用而经常使用的方法。出生啼哭现象在不同的婴儿中显著地不同。
饥饿会引起啼哭。有害的刺激,例如粗暴地触摸,对婴儿施行包皮环割术(circumcision),或者用柳叶刀割开疖子并对之进行护理等,都会引起啼哭,甚至在极其年幼的婴儿中也会引起这种现象。当婴儿抓住成人的手指被吊起来时也会引起啼哭。
这类情况的啼哭很快会形成条件反射。孩子迅速知道他可以通过啼哭来控制护士、父母和侍者的反应,并在日后把啼哭作为一种武器。婴儿的啼哭并不总是伴随着眼泪,尽管眼泪有时可以在出生以后的10分钟就观察到。由于现在普遍在孩子出生后不久便向双眼滴入硝酸银(silver ni-trate),因此眼泪正常出现的时间便难以断定了。可是,孩子出生4天以后,在许多婴儿身上已经可以观察到流泪现象。由于眼泪比之干哭在控制护士和父母的行为方面是一种更加有效的手段,因此眼泪在一切可能的方面,也是十分迅速地形成条件反射的。
已经实施了为数众多的实验,目的是为了了解育儿室里一名婴儿的啼哭是否会成为育儿室里引发其他婴儿啼哭的一种刺激。我们的调查结果完全是否定的。为了更加彻底地控制这些条件,我们制作了一名爱啼哭婴儿的留声机唱片。然后,我们将这种声音以接近耳朵的方式先放给一睡着的婴儿听,接下来又放给一名醒着的但很安静的婴儿听。实验结果再次得出否定结论。饥饿和有害刺激(还有大声,参见本书第七讲)毫无疑问都是引发啼哭的无条件刺激。我将在后面的演讲中再对啼哭进行论述。
腹痛带来了一组有害的刺激,可能并经常引发啼哭,而且这种啼哭显然稍稍不同于其他类型的啼哭。这是由于腹腔中气体的形成而对腹腔造成压力。因此,在饥饿引起啼哭中使用的一组肌肉无法为腹痛引起的啼哭所利用。婴儿的啼哭是如此的不同,以至于晚间有25名婴儿的育儿室 里,无须花费很长时间便能举出正在啼哭的婴儿的名字,而不用考虑该婴儿在育儿室里的位置。
阴茎勃起: 这种情况可以发生于出生之时,并从那时起贯串整个一生。引起这种反应的一组刺激尚不清楚。显而易见的是,孩子出生时的辐射热、热水、对生殖器的抚摸、来自尿液的可能压力等,都是引起阴茎勃起的主要刺激。当然,这种情况在以后一生中通过视觉刺激及其相似的东西而形成了条件反射。对于后来显露的情欲高潮(orgasm)来说,刺激可能有所不同。在婴儿身上,正如在性交中和在手淫中那样,短暂的有节奏的接触导致情欲高潮的产生(在青春期以后则导致射精现象)。也许,有机体本身,不论男人还是女人,都可以通过刺激替换物(stimulus substi-tutions)(通过词语、声音等等——这是极其重要的社会因素)来促进或减缓情欲高潮。
至于在哪个年龄勃起成为一种条件反应(conditioned response)尚不清楚。手淫[对婴儿来说一个更好的术语是自己操弄(manipulation)阴茎或阴道]几乎可以发生于任何年龄。就我个人而言,我观察到的实施手淫的最小年龄大约为1岁的女孩(实际上往往发生得比这更早)。这名女婴当时坐在澡盆里,在她伸手抓肥皂时,偶然用手指接触到阴道的外部开口处。于是,抓肥皂的动作停止了,开始出现抚弄阴道的动作,而且女婴的脸上露出了笑容。在这种情况下,我从未见过男婴或女婴把手淫进行到发生情欲高潮的那种程度(必须记住,在男子未达到青春期以前,可以发生情欲高潮而不射精)。显然,后来用于性交活动的大量肌肉反应,例如推、爬、抚弄等,在男性方面至少比我们通常认为的年龄更早一些准备发挥作用。在去诊所求诊的病例中,我观察到一名3.5岁的男孩会骑在母亲或保姆身上,不管哪一个,要是碰巧和他共眠的话。这时,阴茎将会勃起,而男孩则会抚弄和吮咬母亲或保姆的乳房,接下来就会发生类似成人性活动那样的拥抱和性交动作。在这种情况下,男孩的母亲由于和丈夫分居,实际上是故意地在孩子身上逐步建立起这种反应。
撒尿: 这种情况从出生起便开始了。这种无条件刺激(unconditioned stimulus)无疑来自机体内部,由于膀胱中尿液产生压力的缘故,撒尿动作形成条件反射始于婴儿出生后的第2个星期。但是,要在这样幼小的年龄形成条件反射需要无限的耐心。不过,从出生以后的第3个月起,只要稍稍用心一点便可轻易地使婴儿形成条件反射。如果在每隔半小时左右的时间里密切观察婴儿的情况,有时碰巧会发现尿布是干燥的。当这种情 况发生时,就把孩子放在便壶上。如果膀胱十分充盈的话,那么由于孩子处于坐姿而产生增加的压力将会形成足够的刺激以引发撒尿动作。在重复尝试以后,条件反应便完成了。幼童们能够以这种动作如此彻底地形成条件反射,以至于无须提醒便可引起反应。
排便: 这一机制似乎从出生开始便完善了,而且该机制多半在出生前几个星期便完善了。排便的刺激大多是降低结肠里的压力,将一只医用体温表塞进肛门往往会引起排便。排便能在十分幼小的年龄形成条件反射。形成条件反射过程的方法之一,是把婴儿放在便壶上,插入一种甘油或肥皂栓塞剂,经过多次重复,与便壶的接触就足以成为引起反应的刺激。
早期眼球运动: 出生后的婴儿,当背朝下仰面平躺在暗室中,而且头部保持水平状态时,他们的双眼将转向模糊的光线。刚出生时,眼球的运动不能很好地协调,但是,“内斜视”(cross eyes,俗称“斗鸡眼”)并不像大多数人认为的那样普遍。双眼的左右协调运动最先出现,而眼球的上下运动则在稍后时期出现。再过一段时间后,当在婴儿面前用一盏灯绕圈儿晃动时,婴儿的眼睛会跟着转圈儿。
众所周知,习惯因素几乎立即开始进入注视和其他眼球反应中。我已经清楚地表明了这一事实,即眼睑和瞳孔的运动也能形成条件反射。
微笑: 微笑很可能首先由于出现动觉刺激(kinaesthetic stimuli)和触觉刺激(tactual stimuli)。它可以早在出生第4天就出现,经常可在喂饱食物以后看到。而且,轻触婴儿身体的一些部位,或向身体吹气,或触摸性器官和皮肤敏感区,都会产生微笑的无条件刺激。在婴儿的下巴下面搔痒,并轻轻摇动他,也往往会引起微笑。
微笑是一种反应,其中条件反射的因素早在出生第30天便开始出现。玛丽・科佛・琼斯(Mary Cover Jones)夫人已经对微笑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她在一大批婴儿中发现了条件反射的微笑——也就是当实验者微笑时,或者对婴儿讲些孩子气的话时(既有听觉又有视觉因素),婴儿便微笑——这种情况大约在第30天时开始出现。在她对185例个案的全部研究中,条件反射的微笑首次出现的最晚年龄是第80天。
动作反应: 在这些演讲中,动作反应(Manual responses)指的是头部、颈部、腿部、躯干、足趾,还有双臂、双手和手指的不同运动。转头:许多婴儿在出生时,如果把它们脸朝下,下巴搁在床垫上,它们便能将头部转向右或左,而且从床垫上把头抬起。我们从出生30分钟以 后的婴儿身上已经注意到这些反应。在某种场合,每次测试1名婴儿,连续测试15名婴儿。所有婴儿中除1名以外都能作出这种头部的动作。
当婴儿被直抱时,能支撑头部: 这种情况看来随着头部和颈部肌肉的发展而变化。有些新生儿能够支撑其头部达几秒钟。把婴儿抱在实验者的膝上,腹背部受到支撑。看来这种反应能得到迅速改进,显然是由于结构的发展而不是由于训练的因素。大多数婴儿从第6个月以后头部能支撑起来。
出生时的手部运动: 许多婴儿甚至在出生时便能观察到明显的手部运动,例如将双手合拢、放开,或伸展一只手的手指,或同时伸展双手的手指。通常,在这些手部运动中,拇指总是合拢在手掌之内,而且不参与手的反应。拇指并不一开始便参与手的运动,直到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以后才开始参与——大约第100天左右。后面,我将谈到抓握动作,该动作也出现在出生之时。
手臂动作: 在皮肤的任何地方,对皮肤进行最轻微的刺激,通常会引起明显的手臂、手腕、手和肩部的反应。显然,动觉的和机体的刺激可以像触觉、听觉和视觉刺激一样能引起这些反应。婴儿的双臂可以举到脸部,甚至能达到头顶,并下垂到腿部。然而,通常情况下,手臂的第一批动作往往朝着胸部和头部,而不管刺激发生在何处(大概这也是子宫内习惯的一种残余吧)。使双臂和双手产生激烈运动的独特方式之一是捏住鼻子。在短短的几秒钟里,一只手臂或另一只手臂或者两只手臂急剧上举,直到婴儿的手实际上开始接触实验者的手为止。如果抓住其中一只手,另一只手也同样上举。
腿和足的运动: 踢是婴儿出生时可以见到的最显著的动作之一。踢的动作可以通过接触脚底,用热空气或冷空气加以刺激,或者通过对皮肤的接触,以及直接通过动觉刺激而引起。使腿部和足部产生运动的一个独特方式是拧膝盖上面的皮肤。如果将左腿提起伸直,然后拧一下膝盖,右脚就会踢起,并且接触实验者的手指。当右腿膝盖的内侧被拧时,左腿会向上踢起并击中实验者的手指。这种情况将在出生时完美地产生。有时候,只要花上几秒钟,婴儿的脚便能踢到实验者的手指。
躯干、腿部、足和趾的运动: 当一名婴儿用右手或者用左手抓住物体将自己悬挂起来时,可以看到躯干和臂部具有明显的“爬”的运动。看来,有着一阵将躯干和腿部拉向上方的收缩运动,接着便是一个放松的时期,然后又一阵收缩开始。给脚搔痒,用热水刺激脚,将在脚和足趾部产生明 显的动作。一般说来。如果用一根火柴棒刺激足底,在几乎所有婴儿身上都出现具有巴宾斯基(Babinski)反射的特征。这是一种可变的反射(variable reflex)。通常的表现方式是大脚趾向上翘(外伸),以及其他脚趾向下缩(屈曲)。偶尔巴宾斯基反射只采用“扇形展开”(fanning)形式,也即展开所有的脚趾。巴宾斯基反射通常在1岁结束时消失,当然它可能在有些儿童身上持续较长时间。婴儿不能用脚趾勾住物体将自己悬吊起来。把一根金属线或者其他小而圆的物体放在脚趾下面,将会经常产生蜷曲,也即脚趾的合拢,不过,最轻微的压力将会使其摆脱圆棒或金属线。
当许多婴儿刚出生时,将他们脸朝下放在坚硬的平面上,他们差不多都能脸朝上背朝下翻过身去。布兰顿夫人描述其中一个例子如下:被试T在出生7天时,当光着身子,没有衣服阻挡时,能一次又一次地脸朝上背朝下地翻身。如果将女婴脸朝下放在坚硬的平面上,并使她的双臂和身体保持一致,那么她便立即啼哭。腿部、手臂、腹部和背部肌肉的放松和收缩是伴随着啼哭而发生的现象。在进行这一动作时,她把压在身下的双膝提拉,并普遍地收缩肌肉,然后又使肌肉放松。逐渐地,由于身体两侧不相等的活动,她最终将逐渐接近于身体侧躺——一阵最后的肌肉痉挛将使她翻转。在这个例子中,只花了10分钟时间便实现翻转,期间有9次分离的痉挛。
这里,想象一下在一般的翻身行为中所引起的数百次部分的反应吧。可以看到,习惯又一次迅速地参与进来,随着许多部分反应一个接一个地退出,这一反应越来越明显起来。一名婴儿要花上几个星期和几个月的时间才能学会用最少的肌肉力量迅速地翻身。
喂食反应: 触摸一名饥饿婴儿的嘴角或面颊或下巴,将会引起迅速的痉挛般的头部运动,结果使口腔靠近刺激源。这种现象从婴儿出生5小时后便已经可以观察到了。嘴唇或吮吸反射是另一种独特的反应。用指尖在睡着的婴儿嘴角下面或上面轻轻触动,可以使嘴唇和舌头立即进入喂奶的姿势。诸如此类的哺乳动作在幼儿中间差别很大。实际上,每名婴儿在出生后第一小时内都可以表现出这种情况。偶尔,在出生时发生明显的伤害,哺乳行为会受到阻碍。这种喂食反应包括吮吸,舌头、嘴唇和面颊的运动,以及吞咽动作。对于大多数新生儿来说,这种机制是相当完善的。除非在出生时受了伤[或者可能当父母是“低能”(feeble-minded)时].
整组喂食反应可以轻易地形成条件反射。在用奶瓶喂食的婴儿身 上,可以十分容易地观察到条件反射情况。甚至在伸手拿奶瓶以前(大约在第120天左右发生),若向婴儿出示奶瓶,婴儿将会在身体上显示出特别的“躁动不安”。在已经发展到伸手拿奶瓶以后,单单看到奶瓶就会引发强烈的身体运动,而且随后就立即开始啼哭。婴儿对奶瓶的视觉刺激如此敏感,以至于在12~15尺以外出示奶瓶的话,反应便开始出现。存在着许多与喂食相联系的其他条件反射因素,我希望有时间探究这些因素——对食物的消极反应,对食物发脾气,以及诸如此类的事。在这些反应中,就我能判断的而言,大多数反应纯粹是条件反应。
爬行: 爬行是一种非决定的(indeterminate)反应。许多婴儿并不时时爬行,而且他们全都在爬行中表现出不同的行为。经过多次实验以后,我倾向于认为,爬行主要作为一种习惯形成的结果。当婴儿脸朝下时,触摸和动觉刺激产生一般的身体活动。婴儿的身体一侧比另一侧更加活跃,结果产生绕圈运动(circular motions)。在一个9个月的婴儿身上,绕着圈儿运动已有好几天,可是再也观察不到任何进步。在这种身体的逐渐扭转和翻动中,婴儿有时朝右面运动,有时朝左面运动,有时朝前运动,有时朝后运动。如果在这些运动中,婴儿设法伸手抓握并操纵某种物体,那么我们实际上具有了像迷宫中(迷宫中央置有食物)饥饿的老鼠那样的情境(situation),结果产生了朝着物体爬行的习惯。如果教会婴儿将爬行与作为刺激物的奶瓶建立关系,那么爬行便是被教会的了。我们的日常试验是按下述方式实行的。把光着身子的婴儿放在地毯上,让其腿伸展着,在脚趾到达的最远处做一个记号。然后把一只奶瓶或者一块糖(原先已用糖果对他形成条件反射,以使他为得到糖果而奋斗)放在他的双手达不到的地方。花5分钟时间就可以进行这项试验了。有时,在试验结束时,如果爬行还不发生,这时可以在他身后几尺处放一只电热器,以促进一般身体活动的发生。
站立和走路: 直立的整个复杂机制先是靠支撑,然后不靠支撑,接下来是走路,再后是奔跑和跳跃。奔跑和跳跃是一种发展得十分缓慢的机制。整个机制的起始看来在于所谓“伸肌延伸”(extensor thrust)的发展之中。在婴儿期的头几个月里,伸肌的延伸通常并不呈现出来。出生几个月以后,如果婴儿被大人用手臂举到差不多站立的位置,它的双脚的一部分始终接触地板,那么,由于身体重量落在双脚上,双腿的肌肉便僵硬。在这种反射出现以后不久,婴儿开始尝试着使自己站立。在7~8个月的时候,许多婴儿能够在很少的帮助下自己站直,并在抓住某种物体的情况 下,短时间内支撑他们自己,使自己处于站立状态。在取得了这一成绩以后,该过程的下一阶段便是抓住一个物体而到处走路了。最后阶段是单独走第一步。单独走第一步因人而异,其发生的时间各有不同,这要视婴儿的体重、健康状况、他在跌跤(条件反射)时有没有产生过严重的灾祸等等而定。通常,婴儿在1岁时走出第一步,有时还会稍稍早一些。在我的记录中,最完整的观察事例表明,第一步是在婴儿出生后第十一个月零三天结束时跨出的。在第一步跨出以后,其余的行为都必须学会,就像青年人在骑自行车、游泳、滑冰,以及在绷索上走路时必须学会使自己“平衡”一样。看来,在发展这一机制的过程中,有两个因素齐头并进。一个因素是体内组织的实际成长,另一个因素是习惯的形成。行为可以通过训练[积极的条件反射(positive conditioning)]而加以促进;然而,它也可以在这些阶段的任何一个阶段明显地停滞,如果婴儿跌跤并受伤的话[消极的条件反射(negative conditioning)]。
言语行为: 婴儿早期发出的声音以及使这些声音形成条件反射并组织成词语和言语习惯,将在第10篇演讲中详细讨论。游泳:游泳主要是一种学习过程。在孩子第一次尝试游泳时,他使用手臂、腿、手和躯干的组织良好的习惯已经充分地确立起来。“平衡”、呼吸、消除恐惧等等,则是余下来的重要因素。
当把新生儿放入与体温相同的水中,他的头部露出水面,几乎不发生任何一般的反应。但是,如果把新生儿放入冷水中,激烈的身体反应就产生了,但是,并不出现任何一种类似游泳的动作。
抓物: 刚出生的婴儿能够用右手或者左手支撑其全部体重,只有极少例外。我们用于测试的方法是把一根直径相当于一支铅笔的小棒放在婴儿一只手中,然后将他的手指合拢。这一刺激促使抓物反射(grasping re-flex)的产生。与此同时,还开始了啼哭。接着,婴儿的手便紧抓小棒。在该反应期间,婴儿可以用他抓住的棒头将自己整个地从枕头上提起来。一名助手将双手放在婴儿下面,以便当他掉到枕头上时可以托住他。婴儿抓住棒头将身体悬挂起来的时间长短不等,从短暂的一瞬间到1分钟以上。在特定的情况下,在不同的日子里持续时间可能有相当大的变化。
上述反应从出生起几乎是不变的,直到在大约第120天时消失。这种反应的消失,其时间变化幅度颇大——根据所观察的一些例子,从80天到超过150天。在一些有缺陷的婴儿中间,看来在这种反应正常消失时期以后很久还会继续存在这种反应。
只有7个月和8个月妊娠期的早产儿,以一种正常方式表现出这种反应。生来就没有大脑两半球的婴儿,表现出同样的反应:一个观察到的例子是从出生到18天后死亡为止,对这种反应进行的测试。
除了婴儿自身的体重以外,婴儿还能够支撑多少额外的重量,这一情况从未进行过测试,但是,我们在婴儿穿上衣服时,以及给予负重时,进行过这些测试。
这一原始反应过程最终从一系列活动中消失,而且永不重现。我们将会说明,它让位于掌握和操纵物体的习惯。
眨眼: 当新生儿的眼睛(角膜)被触及,或者当一股气流冲击眼睛时,新生儿会闭起眼睑。但是,当一支铅笔或一张纸迅速穿越整个视野而造成一团阴影晃过眼睛时,新生儿却不会“眨眼”。我注意到的最早的眨眼反应发生在第65天。玛丽・科弗・琼斯夫人在一名出生40天的婴儿身上注意到了这种反应。
显而易见,这种情况出现得相当突然——它首先容易“疲劳”,而且十分易变。甚至在婴儿第80天时,有些孩子对实施的刺激也不会眨眼。通常在第100天时,无论何时,每当实施的刺激呈现,婴儿就会眨眼,只要刺激之间至少相隔1分钟时间。这种眨眼反应一直保持在活动流(activity stream)中,直到老死。尽管我们无法证明它,但是这种反应在我们看来很像一种条件化的视觉眼睑反应(conditioned visual eyelid response),其情形如下:
但是,接触眼睛的物体往往投下阴影,因此
如果这种推理是正确的,那么对于阴影产生的眨眼便不是一种先天的反应了。
手的惯用性: 我们已经指出,手的惯用(handedness)的可能性是由于胎儿长期所处的宫内位置(实际上是一种习惯)。对手的惯用性的研究可以通过几种不同的方式从出生时就开始进行。
1.测量右手或者左手的解剖学结构,例如右手手腕和左手手腕的宽 度,手掌的宽度,以及前臂的长度等等。我们已经利用特别设计的仪器对数百名儿童作了这种测量。结果表明,在右手和左手的测量方面不存在重要差异。测量中发生的平均误差(average error)要大于每一种观察到的差异。
2.记录用左手和右手悬吊的持续时间(参见“抓物”)。在进行这些测试中特别应该注意,先让婴儿用右手悬吊身体,然后第二天让他用左手悬吊。表1(左边两栏)表明从一天到另一天的悬吊时间方面不存在恒定的情况。
表6-1 表明两只手每天操作的结果记录(被试J)
右手比左手悬吊时间更长——3次右手比左手更多操作——7次
左手比右手悬吊时间更长——6次左手比右手更多操作——3次
左手和右手悬吊时间相等——1次左手和右手操作相等——0次
3.记录在一个特定的时间段内用右手和左手进行操作的总量。我们使用一种特别设计的操作相加器(work adder)进行此项研究。这种操作相加器原则上是一只摆轮,它以这样一种方式工作:不论婴儿如何挥动他的小手臂,总是使摆轮朝一个方向转动。随着摆轮转动,便可通过一根带子把一小块附在轮子上的铅锤绞上去。当然,每一只手都分别使用仪器。在操作开始时,将两块重物放下来,直到它们刚刚接触到台子顶部。于是,把婴儿的双手缚在带子上。婴儿的挥舞动作开始把重物绞上去。通常,婴儿光着身子仰面躺着,不受观察者的任何刺激。在5分钟结束时,把婴儿从测试装置中取出,然后对两个重物离开桌面高度的时数进行测量。
根据这种方法取得的记录,我们再次发现两只手所作的操作之间极少存在显著差异。
表6-1(右边两栏)提供了一名婴儿在出生头10天里的记录。总的说来,这张表格表明了从操作相加器和悬吊中获得的数据结果。请注意,被试J的悬吊平均时间为右手1. 16秒,左手2. 08秒。平均操作(绞起的平均高度重量)右手为21. 34寸,左手为19. 27寸。有3天时间婴儿用右手悬吊的时间较长;有6天时间则用左手悬吊的时间较长;有1天时间左右手悬吊时间相等。还请注意,有7天时间他用右手较快地绞起重物,而且左手较快地绞起重物则只有3天。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在婴儿期的开头几天中,手的惯用性是如何变化的。但是,仅凭一名婴儿的记录说明不了什么问题。我们在这里提供了一名婴儿的记录,不过是想表明所期望的调查结果所属的类型。当我们通过诸如此类的大量记录绘制分配曲线,无论是把悬吊时间制成图表,还是把操作相加器上所做的全部操作制成图表都一样。显然,习惯(或者迄今为止某种未确定的结构因素)肯定参与其中,以便使之稳定下来。
4.在伸手取物动作建立以后,用呈现物体的方式测试手的惯用性:我们将在第9篇演讲中讨论儿童如何学习伸手取物以及操纵小物件的问题。在这篇演讲中,我要你们想象一名出生为150~175天的婴儿。在大约120天时,你们可以开始让婴儿伸手去取一块上面装饰着漂亮条纹的薄荷糖。你必须首先积极地使他对糖果形成条件反射。这种条件反射活动可以在伸手取物的习惯建立之前就得以完成,方法是通过用一根棒头糖从视觉上刺激婴儿,然后把糖果放在口中,或者把糖果放在婴儿手里。如果把糖果放在婴儿手里,婴儿便将糖果放入口中。通常到了第160天时,一旦糖果出现,婴儿便会伸手去取糖果。然后,就可以对这名婴儿进行手的惯用性测试。
在这段有趣的时间里,我总共与大约20名婴儿一起工作。在做测试时,婴儿被母亲抱在膝上,以便双手获得同样的自由。实验者站在婴儿面前,将糖果保持在与婴儿双眼平行的水平面上并缓慢地朝婴儿送去,但是须小心保持在两手间的位置上。当糖果到达婴儿够得着的地方时,婴儿的双手便开始活跃起来,然后一只手或另一只手或者双手举起,朝糖果伸去。于是,首先触及糖果的那只手被注意到了。
属于这种性质的所有实验结果表明,从孩子出生150天到1周岁之间,没有证据确定稳定的和一致的手的惯用性。有些日子右手用得较频繁,而有些日子则左手用得较频繁。
我们得出的结论
我们关于手的惯用性的整组研究结果使我们相信,直到社交用途开始确立手的惯用性时,方才在两手中产生反应的固定分化。此后,社会很快介入,并说“你应该使用你的右手”,压力也就立即开始了。“用你的右手握手,威利。”我们抱婴儿的姿势也是让他能用右手和人家挥手告别。我们强使他用右手取食。这种情况本身就是足够有力的条件反射因素,可以用来说明手的惯用性的原因。不过,倘若你问:“为什么社会是惯用右手的呢?”这大概要追溯到原始时代了。一个经常得到引证的古老理论也许可以视作真正的原因。心脏位于人体左侧。对于我们原始的祖先来说,了解以下情况是十分容易的,即人们用左手举着盾牌并用他们的右手把矛刺向对方或猛掷出去,这些人归来也往往拿着盾牌而不是被放在盾牌上抬回来的。如果在这一理论中有什么真理的话,那么可以十分容易地了解我们的祖先为什么开始教会青年一代惯用右手了。
在盾牌被搁在一边之前很久,手稿和书籍的时代已经开始;而在手稿和书籍来到之前很久,古代流浪的吟游诗人也已经在口头上将这种惯用右手的传统加以具体化。强大的右臂成为我们神话中英雄的一部分。我们的一切工具——蜡烛熄灭器、剪刀以及类似的物品,过去曾是,现在还是为惯用右手的人们制作的。
如果手的惯用性是一种由社会灌输的习惯,那么我们该不该改变左手惯用者——那些抗拒社会压力的顽固分子呢?我坚持认为,如果这项工作完成得早且十分明智的话,那么就不会产生哪怕是最轻微的损害。我想应当在语言十分发展以前做这项工作。在后面的演讲中,我将试图向你们证实,从一开始我们便用词语表达我们的行为——也就是将行为翻译成言语以及将言语翻译成行为。现在把一名惯用左手的会讲话的孩子突然改变成惯用右手的孩子,很可能使孩子降低到只有出生6个月的水平。由于经常不断地干扰孩子的行为,你就打破了他的用手习惯,从而可能同时干扰了他的言语(因为言语和用手行为是同时形成条件反射的)。换言之,当孩子正在重新学习时,他不仅要用手摸索,还要用语言摸索。这样,孩子便重新退回到婴儿期。对身体予以无组织的(情绪的)内脏控 制又会作为一个整体重新占据支配地位。比起一般的父母或教师准备给予的处理来,要转变处于这种年龄的儿童需要更加明智的处理。
我认为,主要问题已经解决了:手的惯用性不是一种“本能”,甚至很可能不是在结构上已经被决定了的。它是社会地形成了的条件反射。但是,为什么人群中仍拥有5%完全意义上的惯用左手者,以及10%~15%的混合型者(左右手均用者)——例如,用右手掷球、写字或吃东西,而用左手操作斧头或锄头等等——这就不得而知了。 [2]
再者,处于站立阶段的婴儿有时会用一只手或另一只手抓住东西不放——那只手往往是训练有素的更强有力的手!在此期间另一只手则空着。使用的手可能取代甚至超过那只因不用而功能减退的手。对成人进行问卷调查和统计研究不会使这一问题更清楚地显示出来。
非习得性资质的小结
尽管我们对人类非习得性资质的研究还刚刚开始,可是从我已经对你们讲的内容中,可以对即将见到的那种活动类型以及研究这种资质的方法获得一个完整的印象。
婴儿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我们几乎能发现所有这些业已建立的所谓临床神经病学(clinical neurological)的信号或反射,例如瞳孔对光的反应,膝盖反射和其他许多信号或反射。
我们发现,出生啼哭后接着发生呼吸,以及心跳和所有的循环现象,例如血管舒缩中的收缩(血管直径减少)和舒张,脉搏等等。从消化道开始,我们发现吮吸、舌部运动以及吞咽;发现饥饿痉挛,消化,在整个消化道中必要的腺体反应,以及排泄(排便、撒尿、出汗)。微笑、打喷嚏和打嗝行为至少部分地属于消化道系统。我们还发现阴茎勃起。我们发现,当婴儿用双手将自己悬吊起来时,就躯干而言,可以观察到躯干的一般运动,以及头部和颈部的一般运动。然后,出现了有节奏的“爬行”运动。我们可以见到婴儿呼吸时躯干的活动,以及婴儿在啼哭时、排便和撒尿时、翻身时、头部抬起或转动时躯干的活动。
我们还发现手臂、手腕、手和手指差不多处于无休止的活动之中(大拇指直到后来才参与进来)。在这种活动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抓物,反复地张开和合拢双手,整个手臂乱动,把手或手指放进口中,当鼻子被捏住时将手臂和手指投向脸部等等。
我们发现除了睡着的时间以外,双腿、脚踝、足和手指几乎处于不停顿的运动之中;如果出现外部的(和内部的)刺激,甚至睡着时也会发生运动。膝盖可以弯曲,腿部移向臀部,踝骨转动,足趾展开等等。如果接触婴儿足底,便会产生具有特征性的足趾运动(巴宾斯基反射);如果左膝部被拧一下,右脚就会提升到刺激点,反之亦然。
其他活动则出现在稍后阶段——例如眨眼,伸手取物,拿和把弄,手的惯用性,爬行,站立,坐直,走路,奔跑,跳跃。在这些后来出现的大量活动中,很难说有多少动作是由于训练或条件反射而产生的。毫无疑问,大部分是由于结构方面生长的变化,其余部分则是由于训练和条件反射的缘故。
本能变成了什么
难道我们不准备承认整个本能的概念是学术性的和无意义的吗?甚至从最早时刻起我们就发现习惯因素存在着——甚至在许多显然简单的动作中存在着,以至于我们习惯地把这些简单的动作称为生理反射(physiological reflexes)。现在让我们回到詹姆斯的“本能表”(list of instincts)或者回到其他一些本能表中去。就詹姆斯描述的行为——例如模仿、竞争、清洁,以及他所列举的其他一些形式——能被观察到的那一时刻而言,婴儿实际上是习得反应(learned responses)这门学科上的一名研究生(graduate student).
因此,实际的观察使我们不可能再容纳本能的概念。我们已经看到,每种行为均有一种发生史(genetic history)。难道这不是用来找出疑问中的无论什么行为并观察和记录其生活史的唯一正确的科学程序吗?
就拿微笑来说,它在出生时便开始出现——是由机体内的刺激引发的,也是由接触引发的。很快,它形成了条件反射,只要一见到母亲便会 引发微笑;接下来是声音的刺激,最终是图片的刺激,都会引发微笑;再接着是词语,然后是看到的、听到的或读到的生活情境都可能引发微笑。很自然,我们笑什么,我们笑谁,以及我们和谁一起笑,都是由我们特定的条件反射的整个生活决定的。不需要什么理论来解释它——只需要对遗传事实的系统观察。弗洛伊德派的(Freudian)信徒们精心编造的关于幽默和笑话的一派胡言不过是一些无用的谷壳。一旦观察挑明了事实,它们就会被风吹到一边去。
让我们再提一下操作问题。它开始于第120天,到婴儿6个月时,这种行为变得稳定、明显和熟练。它可用千百种方式建立起来,主要有赖于容许它发展的时间,婴儿玩的玩具,婴儿是否被其玩具伤害过,婴儿玩玩具时是否被玩具发出的声音惊吓过,等等,脱离了早期的训练因素而侈谈什么“建设性的本能”(constructive building instinct)是违背事实的。
再有,在教育宣传中存在一种类似的毫无意义的口号——采取像“让儿童发展其内在的天性”之类的形式。表述这些癖好和本能的神秘的内在生活的其他短语有“自我实现”(seif-realization)、“自我表现”(self-ex-pression)、“未受教育的生活”(untutored life)(例如,未开化民族的生活)、“野性”(brute instincts)、“人的卑劣自我”(man’s base self)、“基本的事实”(elemental facts)等等。这些作者如阿尔伯特・佩森・特荷恩(Albert Payson Terhune)、杰克・伦敦(Jack London)、雷克斯・比奇(Rex Beach),以及埃德加・拉斯・波罗斯(Edgar-Rice Burroughs),把他们从一批读者中引发出的反应归之于由社会传统(尤其是通过性的禁忌)所奠定的结构,这些由社会传统所奠定的结构受到了这些心理学家本人的误解的支持。
为了使你们更加容易地掌握行为主义的一个中心原则——也即一切复杂的行为均来自简单反应的成长或发展,我想在这里介绍“活动流”(ac-tivity stream)的概念。
活动流取代詹姆斯的“意识流”
你们中间的大多数人一定对威廉・詹姆斯关于意识流(stream of con-sciousness)的那一经典章节十分熟悉了。我们都十分喜欢那一章。不过,今天看来,像旧式的公共马车已经不适应现代的纽约第五大道一样,詹姆斯的 这种提法也已经和现代心理学大大脱节了。旧式的公共马车固然是别致的,但是它已经让位于更加有效的交通工具。在这篇演讲里,我想给你们一些替代詹姆斯经典贡献的东西;尽管不很别致,却更符合事实。
我们已经回顾了关于婴儿早期行为的许多广为人知的事实。让我们用一幅图解来描绘人类结构日益复杂的整体。由于某些原因,这种描绘将是十分不完整的。首先,我们在图解上只能显示那些活动中的一些活动。其次,即使图解上有足够的空间,由于我们的研究还不够完整,我们也无法描绘一幅合适的图解。最后一点,我们在这几篇演讲中还没有讨论人类内脏的和情绪的资质,他的操作习惯和语言习惯。
可是,暂且不管以上这些缺陷,让我们想象一下一个完整的生活图解吧——永无休止的活动流,开始于卵子的受精,随着时间的流逝变得更加复杂。我们实施的有些非习得性行为是短命的一这些非习得性行为在活动流中只占一点点时间——例如吮吸和非习得的抓握动作(与习得的抓握和操作动作相对而言),大脚趾的伸展动作(巴宾斯基反射)等等,然后便从活动流中永远地消失了。设想一下在生命的长河中较晚出现的其他一些行为,例如眨眼、月经、射精等等,它们在活动流中保持下去——眨眼动作保持到死亡;月经维持到大约45~55岁,然后消失;男性的射精行为可以保持到70~80岁,甚至更长。
但是,最为艰难的是设想一下每一种非习得的行为在出生以后不久便形成条件反射——甚至包括我们的呼吸和循环。设法记住,手臂、手、躯干、腿、脚和脚趾的非习得性运动迅速地组织到我们稳定的习惯中去,其中有些行为终生保持在活动流中,其他一些行为只保持一个短暂时间,然后更永远地消失了。例如,我们2岁时的习惯必须让位于3岁和4岁的习惯。我想花整整一个晚上谈论一下人类活动的这幅图解。它可以借图解形式迅速地为你们提供心理学的整个范畴。行为主义者研究的每个问题,在这明确的、实质性的、可以实际观察到的事件流中均有某种形式的定位。它还为你们提供了行为主义者的基本观点——也就是说,为了了解人类,你必须了解他的生活史。它还最有说服力地表明了心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生物学的一个明确部分。
在我们的以下两篇演讲中,我们将会看到,在行为主义者的手里,人类情绪的遭遇是否会比本能的遭遇更加好一些。
简略的图解表明了某些人类活动体系(action systems)日益增长的复杂性。黑色的实线表示每一活动体系非习得的开始。虚线表示每一体系如何通过条件反射而变得复杂起来。
图6-1 人类活动日益增长的复杂性图解
有些体系显然没有改变。它们终生存在于活动流中,而不增加其复杂性。
上述图解既不完整又不正确。唯有达到彻底的发生学研究,该图解才能作为对不同年龄婴儿的行为予以期望的衡量尺度。
行为主义的历史可追溯到笛卡儿(R.Descartes,1596—1650),他曾声称动物是无意识的,否定了动物的意识,试图对身心作机械主义的解释。
这张笛卡儿的手绘稿意在说明人类松果腺指导下的意识反射。
拉美特利(J.O. LaMettrie,1709—1751)则更进一步,认为人类行为的自动化与动物的相同。
孔德(A.Comte,1798—1857)认为唯一有效的知识是那种具有社会性,而且是可以客观观察的知识。这种倾向波及到心理学,促成一种新心理学的产生。它拒绝谈论“意识”、“心理”等心灵主义概念,而只注重那些看得见、听得到和摸得着的东西。它既反对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意识,也反对研究意识的手段是内省。
罗意德・摩根(C. Lloyd Morgan,1852—1936),是早期行为主义者的主要人物之一,认为在研究中不能直接地形容动物的心理过程。图为罗意德・摩根的狗(名叫托尼)正在学习开门栓。
动物心理学直接导致了行为主义的产生。动物学家和生理学家雅克・洛布提出向性运动概念,用以说明动物行为。按照向性理论,动物反应是对刺激的直接作用的反应,没有必要用意识的术语来解释它。拥护洛布的学者甚至撰文建议放弃一切心理学名词,如感觉、记忆、学习等。而代之以客观的名词。洛布的大部分动物生理实验是在伍兹霍尔的海洋生物实验室(Marine Biological Laboratory in Woods Hole,如上图)完成的。
桑代克(E.L.Thorndike,1874—1949)发展了一种机械的学习理论。他只注意外显的行为,而极少参照意识或心理过程。他坚信心理学必须研究行为,而不应研究心理元素或意识经验。由此,他在研究动物的学习现象时避免使用“观念”等术语,而用“刺激”、“反应”等术语来解释学习。
以卡特尔(J.M.Cattell,1860—1944)为代表的机能主义者主张心理学应把注意力集中于行为而不是意识。例如,卡特尔在1904年世界博览会上发言时说道:“我不相信心理学应该只限于研究意识。在我看来,我或我的实验里所做的大多数研究工作几乎都与内省无关。”华生曾在该会上听到过这个发言,他后来的主张与卡特尔这个发言之间具有很多相似性。
一些早期的学者,在达尔文(C.Darwin,1809—1882)倡导的理论影响下,相信人类和动物都有完善的本能。华生在本书中说:“我读了达尔文的若干文章。这些文章对成人的恐惧行为给予了很好的描绘。在他的描述中,我们看到大量先天的和后天的因素构成了有机体的恐惧行为。”
巴甫洛夫(I.Pavlov,1849—1936)证实了能用生理学术语来表述动物的高级心理过程,从而使心理学在研究方法上具有更大的客观性。这种影响反映在行为主义发展上,主要表现为把条件反射作为行为的基本元素,为行为研究提供了可以操作的具体单元。行为主义者抓住了行为这个单元,并使它成为研究的核心。
生理学家刘易斯(C. H.Lewes)书中的这幅消化系统图,吸引了巴甫洛夫的研究兴趣。
巴甫洛夫(右二)与同事一起给狗做手术。
华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思想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的影响。华生认为,狗可以通过训练建立条件反射,人也有类似的情况。只要找到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再根据条件反射原理加以强化,使刺激和反应之间建立起牢固的关系,就可以预测、控制和改变人的行为。
1920年,华生及其助手罗莎莉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进行了后来成为心理学史上著名的实验一一小阿尔伯特实验(The Little Albert experiment)。这个不朽的实验最初发表在《实验心理学》(th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上,成为心理学中最具争议的实验之一,被记载在许多教科书中。
该实验揭示了恐惧可以通过刺激而产生。当阿尔伯特9个月大时,可以毫不惧怕地玩弄一只大白鼠(见图①)。可是,有一天正当阿尔伯特伸手去触摸那只大白鼠时,华生在一旁用锤子猛敲钢棍,发出巨响。阿尔伯特被吓得猛然跳了起来,跌倒在床上,但并没有哭叫。此后每当孩子伸手触摸大白鼠时,华生便敲击钢棍,孩子便猛然跳起然后跌倒,继而哭泣(见图②)。一周之后华生又让阿尔伯特玩弄大白鼠,这时阿尔伯特对它还有胆怯,不敢上前去接近大白鼠(见图③)。当大白鼠用鼻子嗅他的左手时,他立刻把左手缩了回去。后来他伸手去摸大白鼠的头,可还没有碰到,便又把手缩了回来(见图④)。此后,阿尔伯特不但惧怕大白鼠,而且对其他毛乎乎的东西也产生了恐惧:兔子、狗、皮大衣、绒毛玩具娃娃,还有用海豹皮做的衣服外套和棉花(见图⑤),哪怕并没有任何钢棍敲击的声音。
华生在本书中写道:“阿尔伯特是哈瑞特・莱恩(Harriet Lane)医院一个护理人员的儿子。他从出生起就一直住在医院里,而且是一个妙极了的‘好孩子’。在与他相处的几个月中,我们从来没有看见他哭过,直到我们做了实验以后!”
1930年华生有一段著名的言论(即“一打婴儿”的名言):
给我一打健全的婴儿,把他们带到我独特的世界中,我可以保证,在其中随机选出一个,训练成为我所选定的任何类型的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商人,或者乞丐、窃贼,不用考虑他的天赋、倾向、能力、祖先的职业与种族。
华生认为,行为是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加以控制的,只要确定了刺激和反应之间的关系,就可以通过控制环境而任意地塑造人的心理和行为。他是典型的“环境决定论”。根据这一理论,犯罪心理和行为的形成与发展,是人在不良的环境中不断学习、训练的结果。但这一理论过分夸大了环境的作用,而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华生因此也遭到了许多人的反对。
早在1908年任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教授期间,华生就为动物心理学界定了一个纯客观的、非心理主义的研究方法,他开始用行为主义的方法来取代当时的心理学,他的观点很快受到了学术界的欢迎。1915年,华生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主席。
1925年,华生出版了其代表作《行为主义》(Behaviorism ),深入浅出地向读者宣传他的行为主义观点。华生在本书中对本能、情绪、思维等,都用客观的刺激—反应术语进行讨论。其主要观点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行为而不是意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是客观观察而不是自我内省,心理学的任务在于预测和控制行为。华生藐视传统,破旧立新,反对心灵主义心理学和机能主义心理学,创立了行为主义心理学。《行为主义》一书就是行为主义的最好概括。
华生离开科学界后,并没有完全中断学术研究。除了出版数本心理学普及读物外,华生获得劳拉・斯皮尔曼・洛克菲勒纪念馆(Laura Spearman Rockefeller Memorial)的一笔研究基金,其中部分用于继续进行儿童情绪生活的研究。图为劳拉・斯皮尔曼・洛克菲勒的墓地。
华生找到赫克希尔基金会(Heckscher Foundation,如图)作为施展研究的场所。那儿大约有70名年龄在3个月到7岁的儿童。因为该基金会不允许完全控制这些孩子,而且由于常发生无法避免的传染病,华生的研究经常不得不停下来。
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主体思想是从詹姆斯(William James,1842-1910)的机能主义学派的观点进一步发展而来的。华生在《行为主义》一书中就多次引用詹姆斯的言论。
在华生之后,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斯金纳(Burrhus Frederic Skinner,1904—1990)等。斯金纳被称为“彻底的行为主义者”。
著名的斯金纳箱。斯金纳的思想在当代的教育心理治疗中被广泛应用。
继斯金纳之后,行为主义则以班杜拉(Albert Bandura,1925—)为代表。他的“波波玩偶实验”最为著名。
华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体系在20世纪20年代风行一时,且深刻地影响了心理学的进程。美国心理学界公认,自行为主义心理学问世后,有很长时间,美国心理学家很少不是实际上的行为主义者。例如,爱德华・托尔曼(Edward C. Tolman,1886—1959),克拉克・赫尔(Clark L.Hull),坎特(J. R. Kantor),吉伯特・赖尔(Gilbert Ryle)等人皆是行为主义者。
1905年麻省理工学院物理化学实验室的师生合影,后排站立者左起第四个为爱德华・托尔曼。
郭任远(1898—1970)中国现代心理学家。1918年留学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攻读心理学,曾得到爱德华・托尔曼教授的赏识。1921年发表《心理学应放弃“本能”说》(Giving up instincts in psychology ),此文锋芒不仅直指心理学权威麦独孤,而且也触及行为主义的创始人——华生。
1923年,年仅25岁的郭任远回国任上海复旦大学副校长,1925年创办心理学系(如图)。他在校内外演讲,介绍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经上海各报刊发表,广为人知晓。
以华生为代表的行为主义是美国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也是对西方心理学影响最大的流派之一。它直接促进了对心理学的应用。心理学应用范围之广、涉及领域之多不胜枚举。从政府机关到学校,从工厂到实验室,尤其在医院的应用更是不计其数。
[1] 在约翰・霍普金斯医院心理学实验室里工作的玛格丽特・格莱・布兰顿(Margaret Gray Blanton)夫人为我们提供了关于这一课题的最佳资料[《心理学评论》(Psychological Review)第24卷,p. 456]。
[2] 有些因素必须注意,并予以追踪。吮吸大拇指、手指头和手在许多婴儿身上都有所表现,而且往往持续到儿童期后期,除非对这种习惯很明智地加以处理,否则它将存在。十分稳定地使用一只手或另一只手,这是通常发生的情况,但不是始终发生的情况。任何人都会期望未被吮吸大拇指的手在操作物体方面会迅速地变得更加灵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