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

第一,在高级神经活动的反射之中,有生成的反射与后天获得的反射的两种。

(一)生成的反射,这是比较少数的、近距离的、一般性的。譬如用食物的生成性反射做例子吧。如果把食物放进于实验狗的口中,就会引起唾液的分泌,这是生成的、近距离的、一般性的。同样的,如果用电流刺激皮肤,动物会采取回避运动式的反射,这也是生成的、近距离的和一般性的。这一类生成的反射是比较地不多的。

(二)后天获得的反射,就是信号性反射。在高级动物个体的生存上,信号性活动是必要的。譬如狗或其他驯养的动物,听到猛兽的吼声,看见猛兽的形态,嗅着猛兽的足迹等等,即能作回避的动作,而上述的“形态、吼声、足迹”等等都是信号性的刺激,这些都是可能相当远距离的、多种多样的。如上讲所述,大脑机能最重要的部分即在于此,客观性研究的目标也在于此。

这些信号性的刺激是后天获得的,证据是很多的。有些研究者做过如下的实验。

在莫斯科的动物园里,作成了一个小的、特殊的围场,让小动物在围场上游戏。在这围场上,很容易使幼羊与幼狮、小狐与小兔、小鼠与小猫等等相敌视的动物过着和平的生活。只要把小鼠和小猫共同地洗浴过一次,而水是温暖的,这互不相容的两种动物就会和平共处。因为在共浴的时候,幼鼠的身体会获得幼猫的气味。在幼鼠受了这样的处置以后,母猫甚至于肯把自己的奶喂给幼鼠吃。

同样地,在莫斯科的动物园里,有时可以看见为幼犬哺乳的母狗会把奶给幼狮吃。这都是经过特殊的处理以后而成立的事情。

在阳光照耀之下,可以看见幼熊、幼犬、幼羊及其他的小动物都在小围场上共同地嬉戏。然而与小动物的年龄逐渐增大的同时,这样的共同生活就对于若干动物会越来越危险了。如果母猫在幼猫的面前捕捉活的幼鼠而咬杀吞食,那么,幼猫嗅到了鼠血的气味并且尝过鼠肉的滋味,这幼猫对幼鼠的关系就会改变,以后幼猫一看见幼鼠,就会把幼鼠弄死。这些事实意味着,幼猫原有的反射(与幼鼠和平共处的关系)现在已经为一种新的反射所代替了。

第二,实验目标的动物器官是什么?是哪些反射?实验方法是如何?

(一)巴甫洛夫在本书中所记载的研究器官,主要的是大脑与唾液腺。这是由于巴甫洛夫研究条件反射的历史性发展而然的。

(二)在反射方面主要地是:i)食物性反射;ii)由动物口中有动物所厌恶的物质而引起的轻度防御反射;iii)强烈的防御反射,譬如由电流所引起的防御反射,不十分适于应用,只在极少数的必要场合,才加以应用。

在应用食物性反射的场合,观察反射现象的标准有二,即:

甲、唾液分泌的数量及速度,有时也注意于唾液的物理化学的性质;

乙、在必要时,也观察食物性反射的运动现象。

(三)唾液腺的手术法。通常将动物腮腺的导管,有时也将颌下腺的导管,用手术的方法由口内而移植于颜面的表面(图2)。这样,在实验时候的唾液排出量,可由测量管的划度而计算,或由滴数而计算(图3测量管)。

第二讲 - 图1

图 2

第二讲 - 图2

图 3

关于唾液腺导管的手术法,最初是格林斯基(Д.Л.Глинский)在巴甫洛夫的指导下所完成的。他在1895年发表了“唾液腺机能的实验”一篇论文,即是有关动物唾液腺手术的方法。按照这个手术法,在狗的唾液腺上可以重复地进行实验数月乃至数年之久。

关于条件反射的实验方法,巴甫洛夫的门人柏德可琶叶夫(Н.А.Подкопаев)教授编写了一本很详明的书籍《条件反射的研究方法》(МетодикаИзученияУсловныхРефлексов)(初版1926,再版1935)。

条件反射的初期实验,都是用腮腺或颌下腺的导管所排泄的唾液作为测定的标准。预定的狗在接受了麻醉处置以后,将其颊部的黏膜向外方翻转,就可以看见,在其第一臼齿附近的黏膜部位有红色或暗黑色的乳头状小突起。如果压迫这个突起,有时就有少量唾液的排出。这就是腮腺导管的开口部。发现这开口部以后,用软的细探针插进去,很小心地用探针探索腮腺导管的通路,把探针插进到5~10厘米的深度;其次把开口部和导管的若干周围组织剥离,使之与颊部其他组织分离。在导管周围被剥离到4~5厘米的深度的时候,即在颊部开一切口,直达颊部皮肤的表面。颊部表面的该部分的毛,需要预先剃去,以便以后可以把一个承受唾液的漏斗接合上去。

第二讲 - 图3

图 4

腮腺导管的开口部被移植于皮肤表面以后,需要与该切口部互相缝合。缝合时,应用细针和丝线很小心地进行缝合。当然,口腔内部切口也需要加以缝合,但可以不必特别紧密地缝合。

缝在颊部表面的腮腺导管开口部,从手术的当天起,涂上凡士林,轻轻地绑上绷带,以防外伤。过了几天,这导管开口部即与周围组织相愈合,唾液由此向皮肤表面排出。此时,把缝合线抽去,轻轻地将开口部清洁干净。同时使狗吃肉粉,唾液就会分泌。在手术部位完全收口以后,把金属制或玻璃制的漏斗装上,这样,就可以计算唾液滴数(图4)。

(四)实验室的环境必须尽可能地避免一切不必要的刺激,否则实验的结果不会正确。在巴甫洛夫研究所里,有特殊构造的实验室(图5~7)。在实验的时候,外来的各式各样的刺激,都可以避免。

第二讲 - 图4

图5 静塔

第二讲 - 图5

图 6

第二讲 - 图6

图 7

第三,信号性活动的研究。

(一)信号性活动都是后天地获得的。甚至动物一见食物而流涎,这就是一种信号性活动。奇托维契的实验,证明了这个事实。

(二)无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

i)无条件反射=生来反射=种族反射=直通反射。

ii)条件反射=获得反射=个体反射=中继反射。

巴甫洛夫断定地说:“条件反射是最日常广泛的事实。在我们人类本身上,又在动物上,所谓训练、培育、习惯等等的不同名称,显然地这些行动都是条件反射。”因为巴甫洛夫只从大脑生理学上记载这个问题,所以不过只用简单的数语谈及训练、培育就是条件反射的事实。从人类及动物的智能而言,这显然是一个很重要的说明,他明确地指出,在个体生活的经过之中,一定的外因与一定的应答性活动就是些复杂的条件反射(培育、习惯等等)。这就显然地意味着,人类乃至动物的智能是与一定外在的条件相配合而成立的反射。这就是从唯物主义观点,指出了精神活动的本质,是非常值得注意的。

(三)条件反射成立的条件。

i)引起无条件反射的无条件性动因必须与本来对该动物无关系的动因在时间上互相一致地加以应用,这是第一个条件。譬如食物或酸液一入动物的口内,就会无条件地绝对地引起动物的活动(唾液分泌及运动性反应),所以在这场合,酸和食物是无条件性动因(引起动作的刺激即动因)。相反地,在本讲内所举的拍节机,这本来是与动物无关系的刺激(即无关性动因),但与无条件性动因共同地应用若干次以后,就会有条件反射的成立。

ii)在形成条件反射的场合,无关性动因必须在无条件刺激物以前先被应用,否则条件反射不能成立。

巴甫洛夫举出克列斯托夫尼可夫的试验,当做这个条件的说明。如果先应用无条件刺激物而后用无关性动因,则虽重复应用几百次,条件反射也不能成立。但在本书的第二十二讲内,巴甫洛夫说明了另一种的情况(参看第二十二讲),与这个情形不相符合。不过可以确定地说,在一般的条件反射实验的场合,需要把无关性动因先应用,其次应用无条件刺激物,条件反射就容易成立。

iii)在动物大脑两半球方面,必须有如下的条件:甲、大脑两半球保持着活动的状态,在瞌睡状态下条件反射不能成立;乙、在进行条件反射形成的实验时候,不能有其他的外来刺激;丙、动物必须具有正常的健康。

关于条件反射形成所需要的注意,有一位学者说:

如果我们从事于条件反射形成的实验,我们会看见,有时很容易成功,有时却发生一些什么困难。有时实验工作者非常吃力,可是条件反射不能形成,但其他的工作同人却能够把条件反射形成了。显然,不言而喻的是,构成条件反射的基础既然是无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必须充分有力,才能够形成新的条件反射。

譬如以唾液腺的活动做例子吧。假如动物吃得过饱,而你把它即刻带到实验室里去,想利用小量的同一食物,形成条件反射。狗现在看见食物后,却把身子转过去,不加理会,因为它的胃饱满了,血液中正有已消化的产物循环着,动物是瞌睡的,它对食物连看也不看。因此条件反射的实验是不会成功的。这是我们每个做实验的人所犯过的错误。

所以第一个条件是,动物的状态必须是无条件反射很显著的。如果是食物性反射,动物就不可是饱食的,而是相当饥饿的,并且食欲兴奋性是相当强烈的。

把动物带进实验室里来,必须在唾液腺导管开口部装上唾液的漏斗,把它带上实验架台去,圈上颈索,以便着手于实验。这些手续必须是对动物神经系统没有什么影响的。但是这些手续可能是很粗暴的,因而食物性反射会被制止。这是在初做实验的时候容易发生的事情。譬如你用力把狗带进实验室里来,带它上实验台,用过热的遮莫斯卡(замазка)粘上漏斗(注:遮莫斯卡是黏着用的),引起灼伤,并且用绳把动物扎得很紧,动物不便于站立。这些因素都会引起疼痛。结果是,动物不肯吃食物,或者它虽然吃,但是无条件的唾液反射却被制止住了。”

上述的说明是对于初做条件反射实验者的一个重要的指示。